打开

君品谈|彭凯平:君子学以致其道

糖酒快讯2025.07.09

导读:乐观并非天赋,而是选择;幸福不是状态,而是过程。

 

从伯克利的终身教授到清华心理学系的重建者,
他跨越山海,只为将心理学的星火点亮故土;
从AI涌现的算法迷雾到人性深处的温暖微光,
他执守边界,为喧嚣时代的心灵锚定航向。

 

以真我,敬君品。由凤凰网、贵州习酒联合制作的访谈节目《君品谈》第五季,本期对话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教授、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彭凯平,聆听他如何探寻幸福的真谛。

 

跨越大洋的“天命”:君子学以致其道

 

2008年,正值清华大学重建心理学系之际,彭凯平放弃了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终身教职,带着“君子学以致其道”的初心毅然归国。回忆那段挣扎与抉择的日子,他坦言自己曾彷徨三年之久——放弃高薪职位、稳定生活和学术资源,并非轻松决断。但正如他的博士生导师、著名心理学家理查德·尼斯贝特所说:“你在中国做积极心理学的开创者,是第一人。”这句话像一枚火种,点燃了他内心的使命感,也照亮了他重返祖国、投身教育的道路。

 

彭凯平回忆回国初衷

 

这正是“君子精神”的真实写照:有所为,有所不为,不以利诱,不为私困。彭凯平用行动诠释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他不仅在清华重建了心理系,还创办了幸福科技实验室,带领学生探索科技与心灵的融合之道,成为中国积极心理学的发起人。

 

“歌写出来要有人唱,诗写出来要有人诵,自己写的书要有人看,研究的学问要用得上。”在彭凯平看来,真正的学者从不独善其身。他所追求的,是知识对社会的回馈,是教育对人心的启迪。这种为大我、舍小我的精神,恰恰体现了“君品文化”中所提倡的责任、担当与境界。

 

AI时代的心理探索者

 

“AI有心理吗?”这是节目一开始就抛出的哲学性提问。彭凯平给出的回答既冷静又深刻:“AI没有理解你,是你理解了AI。”他指出,如今人们在与AI互动中获得情绪安慰,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心理投射”——我们把自己的情感赋予了技术,而真正疗愈我们的,是我们自己那颗有情、有知的心灵。

 

作为“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发起人,彭凯平始终关注人类在新技术语境下的情感安顿与精神成长。在他创立的H+幸福科技实验室中,幸福(Happiness)、健康(Health)、和谐(Harmony)与“+”代表的人工智能、艺术与未来科技共生共构,构成了一个融合东方哲学智慧与当代理性思维的实验平台。

 

吴小莉(左)和彭凯平(右)参观幸福科技实验室

 

AI应该是工具,而不是镜像。”他反对将AI过度拟人化,更警惕人类对工具的情感依赖。他指出,若长期依赖AI进行情感交流,将导致三重心理后果:能动性的丧失、独裁人格的膨胀,以及身体感知能力的退化。

 

这是他对时代的清醒回应,也体现出一种知止有度、理性自持的“君子之德”。面对科技浪潮,彭凯平既不盲目拥抱,也不全然抗拒,而是秉持“人本”立场,以智慧与温度构建人与技术的合理边界。

 

在平凡中追求“美好生活”

 

对话的最后,主持人问他是否找到了书中所说的“美好生活”。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觉得我都有——爱、有用感、幸福和意义。”这四个关键词,也是他多年教学、科研与育人的缩影。

 

他从北大的青年学子,到美国的心理学博士;从数学统计的兼职助理,到伯克利的终身教授;再到回国执教、培养青年学者,无不体现出一种“自我修炼”的持续力量。在美国求学时,他也曾为文化差异和生活压力所困;在北大时,也曾受挫而感伤。但这些经历,都成为他后来讲授“积极心理学”的精神资本。

 

彭凯平讲述挫折经历

 

他的学生这样评价他:“高山仰止,波澜不惊。”而他自己则笑言:“其实我只是选择了积极行动。”他始终坚信,乐观并非天赋,而是选择;幸福不是状态,而是过程。

 

这种“内观己心、外践于行”的修炼方式,正是君品文化所倡导的精神自觉。它不浮于表象的“成功”标准,而强调内心的安顿与价值的坚守。在这个喧嚣焦虑的时代,彭凯平像一位静水深流的引路人,用他的温和坚定,让我们相信——知识可以点亮生活,智慧可以温润心灵,而“君子之道”,依然是现代社会的灯塔。

 

习酒用匠人精神,酿造君子品质

 

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彭凯平用理性守护情感,用科技温养人心。这份“君子之学”的风骨,恰如酱香佳酿,层层递进,醇厚悠长。贵州习酒《君品谈》,致敬彭凯平以温和而坚定之力,践行心理教育的使命,探索幸福的答案。愿每一个倾听的人,终将找回自己内心的和谐与力量。

阅读 42793
我的 我的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