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甘雅婷
2024年,中国白酒行业面临消费需求波动、渠道库存承压、市场竞争加剧等多重挑战,行业步入“存量竞争”的深水区。在此背景下,“港股白酒第一股”珍酒李渡(6979.HK)在3月20日晚间交出一份“稳”字当头的业绩答卷。
珍酒李渡2024年度业绩公告显示,营业收入70.7亿元,同比增长0.5%;经调整净利润16.8亿元,同比增长3.3%,连续四年保持增长。公司拟分红7.12亿港元,同比增长16.7%,股东回报进一步增强。
行业调整期,企业比拼的不是增速快慢,而是底盘是否扎实。在“以稳驭变”的战略定力下,珍酒李渡正通过产品结构优化、渠道精细运营、产能品质筑基、践行社会责任的多重护城河,在行业洗牌中夯实穿越周期的长期价值。
逆势稳盘
以稳求进,以质换量
尤其2024年下半年,白酒行业面临“三高”压力——高库存、高价格带竞争、高市场集中度,头部酒企亦难逃增速放缓的阵痛。据权图酱酒工作室数据,2024年酱酒行业整体营收增速回落至5%以下,部分中小品牌甚至出现负增长。在此背景下,珍酒李渡营收同比微增,看似平淡,实则暗含产品结构性调整的深意。
2024年,珍酒李渡持续优化产品结构,主动收缩低毛利电商渠道产品,转而聚焦次高端及以上价格带;同时深化大单品战略,不断夯实市场竞争优势。珍酒聚焦珍十五、珍三十两大核心单品,推出2013真实年份、千里挑一等高端光瓶酒,赢得市场广泛好评;李渡在升级李渡1955、李渡1975大单品基础上,推出1308申遗献礼,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湘窖推出铁盖龍匠,获得消费者认可。
这一策略与行业趋势高度契合。2024年,白酒行业呈现“哑铃型”分化特征:高端品类通过提价维持增长,大众品类以性价比争夺存量,而次高端是兼具规模与利润弹性的赛道。财报显示,珍酒李渡次高端收入29.95亿元,同比提升8.8%,占总收入比重提升3.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珍酒李渡既规避了中低端价格带的内卷,又为后续消费升级预留空间。
从量价关系看,珍酒李渡坚持不“以量换价”,让产品定价回归价值本质。2024年,其销量略有下滑,但吨价同比提升5.5%,这是珍酒李渡在行业库存高企、渠道利润承压的背景下,限量供应、严控渠道库存的结果,有效稳住了价盘,也足见珍酒李渡中长期发展的战略考量。
另外,珍酒李渡2024年毛利率与经调整净利率实现双增长,分别提升至58.6%与23.7%,均提升0.6个百分点。经营活动现金流同比大增116.3%至7.8亿元,远超经调整净利润增速。其背后反映的是公司对上下游议价能力的提升,以及去库存的实质性进展。
策略破局
渠道革新与品牌升维双轮驱动
2024年,白酒渠道生态经历变革。传统经销商库存高企、终端动销疲软,倒逼企业探索新模式。
珍酒李渡持续深入实施双渠道增长策略,珍酒事业部、珍三十事业部重点服务流通渠道,聚焦存量市场精细化运营;高档酒事业部拓展异业圈层团购客户,营收实现高双位数增长,贡献占比持续扩大。此外通过数字化管理、资源赋能等方式,构建了良性的渠道秩序和价格体系,实现与经销商互利共赢。
品牌层面,珍酒李渡持续加码沉浸式体验营销。珍酒推出的“国之珍宴”品鉴会和“圣地之旅”回厂游,成为行业体验营销标杆,2024年接待客户5万余人。正在建设的珍酒庄园,将提供高端、深度和全场景的白酒文化体验。李渡以元代烧酒作坊遗址和唐代洪州窑遗址为核心,构建“考古+酿造+文旅”的沉浸式体验场景,擦亮文化名酒的金字招牌。湘窖打造春、秋、冬三季特色封坛大典,成为湖南酒旅融合高地。珍酒李渡还创新探索“美食+美酒”融合、拓展多元消费场景、加快海外市场布局。
在提升品牌价值的同时,这些举措更将白酒从“消费产品”升维为“文化体验”,在消费者心智中构筑品牌护城河。
筑牢根基
持续践行长期主义
行业调整期,短期逐利者逐渐退场,长期主义者方能胜出。珍酒李渡的布局围绕核心,筑牢根基。
珍酒、李渡、湘窖厂区图
一是产能根基。珍酒李渡持续在贵州、湖南、江西增产扩能,储备长期发展动能。2024年,珍酒优质基酒储存达10万吨,产能达4.4万吨,规模稳居贵州酒企前三,将为未来高端化竞争有效蓄力。
二是品质根基。珍酒在五十周年庆典时确立了“向世界一流酿酒企业迈进”的目标,可见珍酒李渡将延续一以贯之的高品质战略。珍酒李渡集团董事长吴向东更明确表示,未来将不断加大科研投入,计划将投入经费提升到行业前十甚至前五,实现酿酒工艺与健康价值的结合,持续提升产品品质。
三是责任根基。珍酒李渡深入践行ESG,在循环包装、节能降耗等方面成效明显,绿电使用率达50%以上。在Wind ESG评级中,珍酒李渡长期维持“AA”评级,在白酒行业排名第一,并连续两年入选“Wind中国上市公司ESG最佳实践100强”榜单。随着监管对ESG披露要求趋严,以及资本对可持续增长价值创造者的认可,珍酒李渡正在将ESG投入转化为资本市场的估值修正。
吴向东在业绩说明会上发言
在珍酒李渡集团2024全年业绩说明会上,吴向东表示,2025年的工作将围绕队伍建设、品质管理、沉浸式体验、扩大品牌知名度、优化渠道结构、开展科研投入、践行社会责任七项基础工程。“一年的时间很紧,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我们更希望做更长时间的工作。”吴向东发言的字里行间,都在定调长期主义战略框架。
真正的竞争,始于潮水退去时。当行业步入理性发展新阶段,珍酒李渡以一份“稳中有进”的答卷证明:企业若想基业长青,需在品质、品牌、渠道与社会责任上构建系统性竞争力。主动控量不是保守,而是为价格体系护航;增产扩能不为短期冲量,而是为长期蓄能;文化营销不止于引流,而是为品牌铸魂。
唯有坚守长期主义,方能于变局中开新局,在价值回归的征途中行准致远。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