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天,南阳的天空被一条巨龙点亮!
点击视频观看现场盛况↓↓↓
南阳市传统风筝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闫永俊老师倾注半年心血,以赊店老酒旗下大单品——赊店元青花为灵感,打造出一条长达120米的巨型龙头风筝,将酒文化与非遗技艺完美融合,上演了一场震撼人心的视觉盛宴!
3月8日,南阳白河畔,百米巨龙迎着春风腾空而起,气势磅礴,仿佛从赊店元青花瓶身之上跃然而出,带着千年酒香,直冲云霄!
3月9日,赊店酒乡小镇,百米巨龙再次翱翔天际,与古朴厚重的酒乡建筑交相辉映,似穿越时空,诉说着赊店老酒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两场震撼人心的放飞活动,不仅展现了非遗风筝技艺的精湛绝伦,更彰显了赊店老酒作为豫酒领军品牌的文化自信和昂扬势头!
线上线下,火爆出圈
放飞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数以万计的围观群众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这震撼的一幕。
“哇!太震撼了!这条龙简直像活过来了一样!”
“这条龙不仅大,而且细节做得太精致了,特别是那龙头,威严霸气,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这条龙让我想起了古代的传说,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着吉祥和力量。今天能看到这样一条巨龙在天上飞翔,仿佛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真是太感动了!”
“看了预告,专门从新野赶过来,真是不虚此行!”
不少现场观看百米巨龙腾飞的市民朋友更是以自己的视角,自发地将放飞过程中的热闹场景、精彩瞬间记录并上传到各种线上平台,以极具现场感的画面,让这一盛况被更多人看见,不断扩大活动影响力。据统计,巨型龙头风筝放飞活动线上曝光超500万+,“赊店元青花百米巨型龙头风筝”成为热评词条,强势登陆抖音热点,成功出圈。
非遗传承,弦歌不辍
“玩风筝讲究‘四艺’:扎、糊、绘、放。‘扎’,讲究骨架的选料、加工、修刮、造型、扎制;‘糊’,讲究技艺,一定要平整,松紧适度,这样才能保持风筝的平稳……”面对现场大小朋友询问制作风筝的理论和心得时,闫永俊老师津津乐道。
在闫永俊老师看来,制作风筝其实是一门大学问,看似简单,实则深奥得很,涉及力学、美学、手工技艺等多个知识领域。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风筝也在“与时俱进”,现在做风筝的手法多种多样。这几年,风筝的类别更加多样,有硬翅、软翅、软板、硬板、单独与串类等,尤其是龙形等串类风筝,因环节多、要求多、工艺烦琐,一直是风筝界的“塔尖”…… 如今,创作风筝、扎作风筝,已成为闫永俊老师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当初玩的一种乐趣,升华为一种情怀、一种传承。
扎制风筝四十余载,闫永俊老师始终坚持纯手工制作,不掺杂一点机器成分。他认为,传承风筝最主要是传承一种技艺,而这种技艺就体现在手工上面,“从手里出来的东西是有温度和生命力的,机器做的东西千篇一律,替代不了手工。”
一架风筝的诞生,需要经历构思,选材、削条、扎制、裁剪、裱糊、彩绘、试飞等十几道工序 。很多小部件需要将竹片劈开后刨平,用酒精灯烤后再定型 。“骨架扎制是风筝制作最关键的环节,一个龙头就要用几百根竹篾,花费数月打磨调整,心浮气躁是做不来的。”
而为了将制作风筝的技艺传承下去,近年来,闫永俊收了徒弟,还经常在学校开展传承活动。“希望非遗风筝飞得更高 、飞得更稳。”闫永俊老师说。
与风筝制作技艺一样,赊店老酒的酒香,亦是一份传承。
河南省酿酒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河南省酿酒大师陈新建从20岁到如今都能一贯地将一整套酿酒流程刻在心上,做起来如行云流水,背后是对非遗技艺的匠心传承和对每一块酒曲、每一捧酒糟、每一滴酒的敬畏之心。他虽然已经带出了数十名能够独当一面的徒弟,但仍坚持在高温的车间和徒弟们一起动手制曲,仍然要拎起铁锨打梗摊晾,对每一个窖池实行微生物养护,汗流浃背不言热,手脚酸痛不言苦。用他的话说,“技艺的样子、流程好传,而匠人的心是要数十年如一日地修炼的,有匠心才能将技艺发挥好,才能出好酒。”
薪火相传,文脉因袭。在外界大量使用机器的时代下,赊店老酒依然不计成本不计代价,传承着全流程手工酿酒的悠久传统,坚持手工酿造,酿酒入窖、上甑、储藏等极其复杂的工艺。在赊店老酒壹号酿酒工坊,有着最优秀的纯手工酿酒匠人,他们一辈子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手工酿酒、酿好酒。
赊店老酒相信,机器永远无法替代手工对细节的拿捏,唯有以手工酿酒,才能让赊店老酒厚重的酿酒文化得以释放,让消费者品味到赊店老酒心手相连的醇柔。
风筝与白酒,看似毫无关联,却因“传承”而紧密相连。闫永俊老师用风筝诠释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而赊店老酒则用一杯杯美酒传承着千年的酿造技艺。
通过这条百米赊店元青花巨龙风筝,我们看到了中华传统非遗技艺的精湛与赊店老酒文化底蕴的深厚,感受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这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展望。让我们期待,这份匠心与传承能够继续翱翔在更广阔的天空,激励更多的人去探索、去创新、去传承,让中华文化的瑰宝永远闪耀在世界之林!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