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销商选品两大误区:品牌光环与高投入的“陷阱”如何破?

糖酒快讯 + 关注 1个月前
导读:善于“站对位置”,方能走出误区

文 | 周丽梅

 

正如深海中的鱼群随着洋流与浮游生物的轨迹悄然转向,白酒市场这片广袤而深邃的海域亦正经历着消费趋势的微妙迁徙。价格带的分化、香型的演变、以及场景需求的多样化,这些外部环境的风云变幻,为白酒经销商的选品铺设了重重挑战与考验。

 

日前,在糖酒快讯首席内容官邓波主理的《波波圈》直播节目上,白酒精英化营销实战专家、云南品斛堂酒业董事长梁成以“鱼群效应”揭示了经销商在选品过程中的常见误区——那些深陷“品牌迷信”与“高投入依赖”捆绑的经销商,恰似在退潮的珊瑚礁中徒劳撒网。

 

选品看似简单,却隐藏巨大的风险。经销商要善于“站对位置”,方能走出品牌与投入的误区,在行业变局中捕获确定性增长。

 

误区一:唯品牌知名度

名酒≠万能保险

消费场景才是“隐形裁判”

 

当前的白酒行业中,“品牌知名度”成为左右经销商选品的重要因素。在梁成看来,这一趋势并非绝对,尤其是在中低档酒的消费领域,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往往具有随机性和可替代性,品牌忠诚度相对较低。

 

“经销商选择某个品牌时要进一步区分,你拿到的是品牌知名度,还是可以转化为销售的品牌力量。”梁成进一步解释道,品牌解决的是“是否记得”,而销售转化则取决于“是否想起”。这意味着,品牌需构建清晰、独特的品牌形象和价值体系,才能在消费者心中占据一席之地,进而实现销售转化。

 

此外,消费者在选择白酒时,并非会拘泥于某一固定的消费层级,而是会深受具体消费场景的驱动,不同的社交场合会促使消费者选择不同档次的白酒。例如,当消费者确定宴请、送礼等场景后,会首先锁定价格带,然后从记忆中提取符合该价位且能清晰联想产品形象、口感、价值认知的品牌。

 

“品牌的核心价值在于加速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从而在单位时间内实现更高的成交量,并有效抵御来自竞品的竞争压力。”梁成认为,若品牌无法助力消费者快速做出决策,那么即便拥有再高的品牌知名度,对经销商而言也收效甚微,这正是“小品牌打赢大品牌”案例屡见不鲜的根源所在。

 

基于此,经销商和品牌在选择产品时,应避免陷入过度依赖品牌知名度的误区,应综合考虑产品特性、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市场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在白酒行业的变革中保持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误区二:高投入依赖症

没有筹码,何谈安全感?

 

“厂家市场投入越多,产品就越安全,越容易带来高收益。”过分依赖厂家的市场投入来选品,则是经销商容易陷入的另一误区,这种思维往往忽略了市场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以及经销商自身在合作中的地位和价值。

 

“厂家投入越多,经销商‘工具人’属性越强。”梁成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所有的市场投入都由厂家承担,经销商在合作中的地位就会被动。当经销商把风险都转移给厂家时,自身的能力也在无形中减弱,最后变成依附关系。

 

在以往的观念中,经销商通常是为短期利益服务的,而厂家则更注重长期利益。这种短期与长期利益之间的矛盾,往往导致经销商在面临市场调整时不敢轻易做出决策。同时,由于品牌、发货权、定价权等核心资源都掌握在厂家手中,经销商会缺乏安全感,不敢进行大量的长线投入。

 

“没有筹码,何谈安全感?”梁成谈到,如果经销商只依赖厂家的市场投入来做事,被取代的风险会随之增加。所以,经销商要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不能为了短期利益而放弃长期发展的机会。

 

此外,经销商也应该清晰认识到,市场投入越高,并不意味着收益就越高。有时候,大部分资金都以货物的形式投入到了市场中,即使销量增加了,经销商的实际收益却并没有提高。

 

因此,经销商在选择产品时,不能简单地根据市场投入的大小来做决策。而是要综合考虑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市场需求、竞争环境以及自身的资源和能力。经销商也可以学会精细化营销,用最少的投入打下市场或者把市场的量做起来。

 

透过经销商“唯品牌知名度”和“唯市场高投入”这两个选品误区,可以深刻认识到,成功的选品策略并非单一因素所能决定,而是需要多方面考量的综合结果。经销商在选品时既要关注品牌知名度,更要洞察消费场景和市场需求,同时要学会精细化管理市场投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提升。 

 

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已有0条评论

发表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Top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