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方:六十正少年,南湖刚出发

糖酒快讯 + 关注 1个月前

60岁了,你想干嘛?你能干嘛?


而且这个时候的你,已经财富自由、事业有成了?


“那肯定享福啊,环游世界啊!”很多人会毫不犹豫的说。

 


属龙的潘建方,选择了另外一条更加艰难、也更加有意义的路:再创业,再出发。

 


人多的地方,很危险


十五年前,我就为潘总写过文章:他是酒商转型的成功典范。


潘建方,湖州人,商业学校科班毕业,糖酒公司出身;创业之后,很快把自己的酒业贸易公司,做到了江南名城嘉兴的前几名。

 


“太疯狂了。”回忆二十多年前的商战,犹在眼前。


彼时,酒水流通行业的主战场,在餐饮渠道。为了推广品牌、提升产品影响力、扩大行业地位,“买断餐饮酒店的独家供货权”(也称之为大包商)成为当时最流行的竞争手段。


“嘉兴一个餐饮店,一年的买断费用2500万元。要卖多少酒才能赚得回来啊。”想起往事,半是怀念,半是庆幸。


巨额的费用,最后都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消费者在餐饮店喝不到性价比高的酒,就会用脚投票——酒水自带。


疯狂的后续,是双输。时至今日,酒店饭店里的酒水销售量已经不到两成,利润更是微薄;酒店不靠酒赚钱,不是笑话而是当下的现实。始作俑者,不就是当时疯狂的自己吗?


“前几年,酱酒热,我对一个好朋友说,风太大了。人太多了,危险。”能够在前几年疯狂的酱酒热中保持清醒,实在难能可贵。


从二十年前的渠道买断大战中,及时抽身而出,漂亮转型、运营本土黄酒品牌“禾城老酒”,大获成功;看透这些年的酱酒大热,不沾染半步。


潘总,实在是一个行业的智者。

 


这是一片蓝海


这位智者,已经进入的这个领域,很多朋友并不看好。


“我要做好嘉兴本地的精酿啤酒品牌。”潘总说。

 


“南湖精酿啤酒”,就是潘总现在allin的事业。为此,买地、建厂、建渠道、做消费者培育;这一番折腾,不轻。


“南湖,好品牌啊。”潘总说。


南湖啤酒,在嘉兴历史上,曾经风靡一时。


“南湖”,是嘉兴的名湖,是中国的名湖;有着丰富的地域属性,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


套用他人夸奖西湖的那句话,“西湖三千个,绝胜在杭州”,称“南湖”的水面,全国估计也有几百上千个,但,嘉兴的这个,不一般。


“我观察了二十年,才进入上游生产环节。办厂和我们酒商做贸易,完全不一样。”2003年开始,禾城老酒畅销嘉兴二十余年,但不参与具体的生产环节,潘总只把控最后的质量关,而这次不一样了。


作为浙江酒类流通领域的前辈,潘总一直主张“浙商卖浙酒”“振兴浙江酒品牌”,浙江省的主流流通从业人员,应该积极推广浙江本土的黄酒、白酒、啤酒、露酒。


现在,潘总不仅是“浙商卖浙酒”、“浙商做浙酒品牌”,而且是“浙江酒商亲自下水,重新振兴一个本土啤酒品牌”了。


反复论证,多方考察,自然是谨慎精明又激情澎拜的潘总的必修课。选择了之后,就是坚决的干。


“格局,要大。眼睛,要看得清。路子,要走得对。”潘总说,“对于商业来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了。”


“选择”这个话题,自然会聊到茅台经销商。这些年,茅台经销商赚取了整个酒类流通领域大部分的钱。


“我们不羡慕人家,我们做好自己。”现在,潘总选择了精酿啤酒赛道。


“年轻人,女性,都是好市场。”潘总说,“我们的28天鲜酿啤酒,真的很好喝。”

 


去年夏天,南湖精酿进入市场,反响不错。


“我相信,好东西,会有好回报的。”鲜,是承诺,也是套在经营者头上的紧箍咒。生产、物流、经销、终端、消费者来说,都是一个体系重建。我去拜访当天,潘总刚接待了一个设备提供商。

 


千头万绪,都需要潘总出面。已过一个甲子的潘建方,激情依旧。


“我们的消费者会员体系,已经初具规模。”谁说创新是年轻人的专利?潘总在酒类销售渠道上孜孜以求,一如三十年前的那个青年人。


南湖精酿,前行路上,肯定很难;但未来的路,一定很光明。

 


因为,南湖,本来就代表着光明。

 

 

作者:新食品商学院中国酒业新势力俱乐部理事长 艾庭

 

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已有0条评论

发表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Top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