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和瑞幸、德芙联名,“海王”茅台亏了啥?

第一食品资讯 + 关注 1个月前
导读:不过,作为稀缺品、硬通货,茅台这些看似“下凡”的营销措施,到底是抓住了年轻人,还是过度消耗了自身?

 

在冰淇淋、酱香拿铁和酒心巧克力等产品之后,茅台集团宣布将不再推出新的“+茅台”周边产品。在品牌联名这条路上,茅台开拓出了一条白酒产业的新玩法。

不过,作为稀缺品、硬通货,茅台这些看似“下凡”的营销措施,到底是抓住了年轻人,还是过度消耗了自身?

 

以瑞幸和茅台的联名为例。

小编既不是茅台爱好者(其实是喝不起),也不是瑞幸爱好者(真的没有咖啡依赖症),而且一直秉承从小就被灌输的“人多的地方不要去”的原则,所以没有去蹭这个热点,一直抱着旁观者的态度站在一旁。

 

不得不承认,对瑞幸来说,绝对是赢麻了。“酱香拿铁”单品在仅仅在上市首日就销售542万余杯,销售额超过1亿元。更重要的是,瑞幸借助茅台的品牌溢价打破了9块9的优惠定价,获得了现金流,更提升了在咖啡行业的品牌影响力和调性。

同时,得益于爆火的酱香拿铁,9月6日瑞幸在美股价一夜之间暴涨30亿,市值直逼100亿美元。

这还不算完,9月16日茅台与德芙联名的酒心巧克力在天猫、i茅台、茅台冰淇淋店等线上线下平台上架。上架后,官方店铺秒被抢光。

 

除了消费者的火热关注外,还与其市场投放量有关。从目前披露销售量的平台中,德芙天猫旗舰店销售量为6000+,天猫超市合计为800+,茅台冰淇淋天猫旗舰店在销售500+后(与冰淇淋搭配销售)产品直接下架,这意味着淘宝天猫平台上,目前投放的产品总数为7300件以上;而京东和i茅台APP则尚未披露具体投放量。

官方渠道售空后,一些拼多多、闲鱼二手平台等非官方发售渠道却开始出现商家销售茅小凌酒心巧克力,但价格上涨了70%-150%不等。

 

短短一个月,先后牵手瑞幸和德芙,茅台的操作很是纵享丝滑,也遭到众多网友调侃秒牵“新欢”的茅台是“海王、渣男”。

在为联名品牌带来曝光和销量之后,茅台到底是亏了还是赚了呢?

大家是否还能回忆起喜茶和Fendi(芬迪)联名的刷屏事件吗?与喜茶合作,Fendi“安静如鸡”,他们的任何官方账号上,只字不提喜茶。

有网友评价:“简直是太现实的名利场!像是明星之间的聚会,咖位高的明星,朋友圈只发了张大合影,还裁掉了咖位低的。”

彼时,要客研究院院长、奢侈品研究专家周婷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与喜茶的联名,Fendi有望收获边缘和潜在客户,高端客户却会因此逃离,恐将有损奢侈品的形象。

事实上,任何品牌联名也需要像豪门商业联姻一样,讲究个门当户对。

比如某香港著名财阀豪门和国内著名跳水奥运冠军之间的联姻,就是跨界联姻的双赢成功案例。

但是茅台和瑞幸的联名,并没有让市场产生门当户对的感觉。某四川食品企业市场部经理就告诉第一食品资讯:“只是瑞幸赢麻了,茅台简直是自降身价”。

 

首先从知名度来看,知道瑞幸、德芙的人没有大都知道茅台,不知道瑞幸、德芙的人也绝大多数知道茅台。所以说,茅台想通过瑞幸来提升知名度是没有意义的,反过来瑞幸、德芙倒是利用茅台的影响力,大幅提升了自己的知名度、销量、溢价能力。

其次要是从销量来看,茅台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白酒本身,这些年企业的稀缺性也做得很好,完全属于卖方市场,拿着钱也不一定买到真的茅台,属于“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加在咖啡里面的那点销量对茅台来说完全不屑于顾。

最后只剩下白酒年轻化这一个了。

行业普遍的观点是,近些年白酒文化逐渐式微。大多数爱喝、喝惯了白酒的消费者,基本上是80年代以前的人,白酒对他们来说是刚需。

 

但当90后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军,他们面对的是更为丰富的酒类市场,白酒的酒精度数过高、伤肝、口感辛辣等特质注定不会太受欢迎。

有调研数据显示,中国30岁以下消费者的酒类消费占比中,啤酒占比为52%,葡萄酒为13%,白酒仅占8%。

大家认为,茅台能够通过冰淇淋、咖啡、巧克力这样的产品形式去抓住一波年轻群体。

但是,当茅台真的年轻化,可能对品牌而言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茅台最成功的是什么?就是把一种原本高端的用来喝的白酒饮料,变成一种具有金融属性和收藏属性的奢侈投资品,这是它和其他高端白酒最大的区别,“就是要大家高攀不起”。

有网友直言:“假如茅台的联名让它把自己的价格打下去了,打到了屌丝也能买的水平,这对于奢侈品品牌来讲,是有问题的。”

寻空的营销启示录在文章中就描述了这样的场景:本来只喝茅台的有钱人就不太喜欢酱香拿铁,好不容易等到酱香拿铁下线,终于可以给自己倒上一杯,再次体验高端人生,却听说茅台又跟德芙合作了,他放到嘴边的茅台酒直接摔在了地上。

对于茅台本来的高端消费群体而言,当茅台自降身段之后,甚至会丢掉这一部分顾客。

那茅台想要抓住的年轻人呢?冰淇淋、咖啡、巧克力,茅台一直在尝试用酱香口感,推动品牌年轻化、时尚化,但年轻人也未必会买单。

你想,一个从来不是茅台消费对象的人,会因为喝了一杯20块钱的咖啡,或者吃了一盒几十块钱的巧克力,就去花1000多甚至3000元去买一瓶茅台吗?不可能,这不符合这类人的消费习惯和理念。

在他们的认知中,茅台仿佛来过,但却一闪而过。

那么,大家认为茅台到底在接连的联名营销中,亏不亏呢?欢迎留言给我们哟。

作者丨小满

编辑丨照照

视觉设计丨珊珊

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已有0条评论

发表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Top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