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书房开讲啦,真正的酒桌文化应该是传承至今的酒礼

峰航讯 + 关注 1个月前

东书房的酒在东书房是专门用来待客的。于叔不喝酒,但是不妨碍他为东书房酒事无巨细的操碎心。品行是这个世界上最难以模仿的,于叔对东书房酒的态度和感情,就跟他的待客之道如出一辙。用做人的态度做一款酒,虽然严苛的过程真的让他身边的人苦不堪言,但幸好,这世上总会用好的结果加持优秀。不夸张的说,白酒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版本,怀抱学者对文化传承的敬畏,东书房的酒,也是万万容不得不用心的。

image.png

都说酒是文化的象征,所以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舌尖味道,就像白兰地反映着法兰西民族的浪漫与激情,威士忌藏匿着英格兰民族的贵族气质,伏特加蕴含着战斗民族的直爽与刚烈,中国白酒包罗的文化涉及到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等方方面面酒桌文化作为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自成一派,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推手,让白酒在中国人的日常中地位更加凸显和卓然。

image.png

华夏的酒桌文化博大精深,《汉书》有曰:“酒为百礼之首。”明宣宗在《酒谕》中亦曰:“非酒无以成礼。”此时的饮酒既是一种生活饮食行为,又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活动。古人入座,在列位上也有主宾之说,讲究与天地合其德。据《礼记·乡饮酒义》记载:“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严气也。天地温厚之气,始于东北,而盛于东南,此天地之盛德气也。主人者尊宾,故坐宾于西北,而坐介于西南以辅宾。宾者,接人以义者,故坐于西北。主人者,接人以德厚者也,故坐于东南。而坐僎于东北,以辅主人也。”首者上也,为尊;尾者下也,为卑。尊位即上位、上席、首位、首席、首座等称谓,还有上首之称。上首,本是佛家用语,后走出佛门,进入酒宴,成为一席中最尊的位置。古人宴饮,举凡邀客、迎客、入席、就座、敬酒、奉食、送客,一无遗漏,才可谓礼周也。

邀客要凭请柬,这在明清更盛行;迎宾,《仪礼》中有“三揖、三让、三辞”之说;堂室是古人设酒宴、敬宾客的主要场所,除堂室外,亦可选择花下、竹林、荷亭等高雅之地。如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则是因七位志同道合的贤人雅士,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而得名;入席时,主人入门后而右,客人入门而左,主人就东阶,客人就西阶。礼坐之法为两膝着席,屁股坐在两脚的后跟上,禁止“箕踞”(席地两腿八字分开),并坐不横肱(胳膊由肘到肩部分),“食坐尽前,坐必安”。

image.png

古人进酒曰献,回敬曰酢,劝酒曰酬,酌而酬酢曰醮。尊卑地位不同,长幼身份不一,敬长赐贱都有礼规。要求长者、尊者依礼必正;少者、卑者受礼必从。周代筵礼中,主人敬酒,先从几上取杯,洗净后再斟酒,斟满后双手捧递,客人双手接,一饮而尽,后置空杯于几上,客人回敬亦如此。但对天子不适用,“天子无客礼”。对不胜酒量或涓滴不沾的宾客,常设醴或茶代酒。敬酒之后,则应奉食,谓“从献”,即以燔肉或炙肝之类置于爼(砧板)上从而荐之。宴饮结束后要送客,据《汉乐府·陇西行》描述:“废礼送客出,盈盈府中楚。送客亦不远,足不过门枢。”

从西周时代开始,我国就已建立了一套比较规范的饮酒礼仪,它是那个礼制社会的重要礼法之一。西周饮酒礼仪可以概括为4个字:时、序、效、令。时,指严格掌握饮酒的时间,只能在冠礼、婚礼、丧礼、祭礼或喜庆典礼的场合下进饮,违时视为违礼。序,指在饮酒时,遵循先天、地、鬼(祖宗)、神,后长、幼、尊、卑的顺序,违序也视为违礼。效,指在饮时不可发狂,适量而止,三爵即止,过量亦视为违礼。令,指在酒筵上要服从酒官意志,不能随心所欲,不服也视为违礼。

image.png

正式筵宴,尤其是御宴,都要设立专门监督饮酒仪节的酒官,有酒监、酒吏、酒令、明府之名。他们的职责,一般是纠察酒筵秩序,将那些违反礼仪者撵出宴会场合。不过有时他们的职责又是强劝人饮酒,反而要纠举饮而不醉或醉而不饮的人,以酒令为军令。

古人饮酒,倡导“温克”,即是说虽然多饮,也要能自持,要保证不失言、不失态。教人不做“三爵不识”,狂饮不止的人。所谓“三爵不识”,指不懂以三爵为限的礼仪。《礼记·玉藻》提及三爵之礼云:“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礼已三爵而油油,以退,退则坐。”就是说,正人君子饮酒,三爵而止,饮过三爵,就该自觉放下杯子,退出酒筵。所谓三爵,指的是适量,量足为止,这也就是《论语·乡党》所说的“惟酒无量不及乱”的意思。

image.png

唐人饮酒,少有节制。大概从宋代开始,人们比较强调节饮和礼饮。至清代时,文人们著书将礼饮的规矩一条条陈述出来,约束自己,也劝诫世人,如:《酒箴》、《酒政》、《觞政》、《酒评》等。清人张晋寿《酒德》中有这样的句子:量小随意,客各尽欢,宽严并济。各适其意,勿强所难。

image.png

在这种美物被点化而成的初期,先秦中国曾经几度挣扎在为何而饮的困惑中。从酒池肉林到“饮惟祀”,饮酒已不只是饮酒,而是一种彻底的心灵状态。而正是酒的此种因素,奠定了它作为百礼之首的基础。

image.png

时至今日,酒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酒桌礼仪也同样经过了几千年的积淀,在“无酒不成席”的今天,再提起酒桌礼仪,大多会被当做糟粕一样拿来辩证,最主要的矛盾点基本聚焦在“座中客常满,杯中酒不空”的“酒不空”上,劝酒这件事约定俗成的被作为酒桌上消除隔阂最直接的交流方式,往往将好好的一顿沁人心脾变成了饭桌上推脱不掉的应酬,饮之无味。

image.png

回头看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留给我们的酒桌文化,真正的内核所在却被忽略了。其实一直以来,我们强调和需要传承的酒桌礼仪,讲的是喝酒有量,张弛有度,讲的是敬老尊贤,兄友弟恭,虽彼此亲密但又不失相互尊重。来东书房的友人,都馋东书房的酒,除了因为酒本身好喝之外,喝酒状态的舒适应该是更难能可贵的。在东书房,坛子酒大咧咧往桌上一摆,自己喝自己来,可以很爱喝,但不可贪杯,只求酣畅的尽兴,趁着酒兴畅所欲言,这应该才是我国酒文化所希望传承的会友之道吧。

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已有0条评论

发表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