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天吃饭的他们正抢着时间将高粱小苗从苗床移栽到田园,在弯腰与起身的反复中,迎来了晨曦。
他们是泸州老窖有机糯红高粱的种植户,与他们一样的还有好几万人,他们就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播种、栽种、收割的日子里,收获了高粱也收获了生活……
困难的日子里 遇见有机高粱
“听说泸州老窖在胡市镇种什么有机糯红高粱。”“是呀,好像我们这边也要开始种植了,不知道好不好呢?”
2006年1月,泸州老窖开始推行将高粱基地从原有的绿色生态种植方式向有机种植方式的转变提升,进一步打造“白酒生产的第一车间”,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
早在2001年,泸州老窖便开始探索并按计划逐步推进有机高粱基地建设,有机高粱基地由泸州老窖负责免费为农户提供有机糯红高粱种子、有机肥料等生产资料,并对高粱生产全过程进行监管,提供技术培训、指导。
最先在胡市镇来寺村进行试点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泸州各大乡镇,田间地头总是会聊起这个话题,现年53岁的张青书还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的担忧:“那时候大家总是谈论这个,我都不懂什么叫有机糯红高粱,还说要统一标准来种。”
但张大姐考虑到自己需要在家照顾打工受伤已无法工作的丈夫,还是决定加入合作社,就这样,张青书成为了金坛农场的一名高粱种植户。
同样因照顾家人而选择种植泸州老窖有机高粱的还有今年63岁的熊联华,13年前,考虑到自己妻子患有风湿,于是在家种高粱也成为了“既能照顾家人又能赚钱”的最佳选择。
13年后,张青书站在自家的高粱地边,指着自己的房子乐呵呵道:“种了十几年了,泸州老窖每年收的价格也高,自己在家也能收入一万多两万,确实安逸。”
截至目前,泸州老窖已在泸州多个区域建立了数十个有机农场,与张青书一样的泸州老窖有机高粱种植户已经有几万名,他们就在每一天的日出日落中,在四季更迭中,开启了他们与高粱的故事。
和高粱同成长 于沃土里深耕
“潘大叔,你快先别吃饭了,咱们一起去领种子”,官渡农场的潘清友放下碗筷加入了村里的“领种子大部队”,按照之前上报的种植计划,大家排着队领取着今年的糯红高粱种,种子拿到手里,属于高粱人的新的一年便又开始了。
这是立春之后,春雨叫醒了熟睡的土地,泸州老窖将今年的有机高粱种子分发到了每个种植户的手中,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为其准备好苗床,让它们在温柔的春风与甘甜的雨露中,一点一点探出头来,而后,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像胡运明大哥那样,抢着时间将它们移栽到那田园去。
“我从20多岁的时候就开始种高粱了,2006年开始种植泸州老窖有机高粱,每年的这个时候最累,现在我一共种了30多亩有机高粱,春雨之后都要抢着栽,因为全靠人力,所以一天要干很多个小时,就像你那天看到的一样,我们一般都是一大早戴着矿灯去地里。” 开福农场最年轻的种植户胡运明站在自家的高粱地里,看着栽完的高粱苗,终于卸下了栽种时的疲惫。
但小虫小草们不怎么心疼人,小地老虎、蚜虫、高粱条螟……没有杀虫剂和农药,它们显得有些调皮,于是,高粱人在短暂的休息后,又投入了新的战争。“
泸州老窖给我们提供的粘虫板、杀虫灯早已等候多时,除草我们就用手或者是除草机,将杂草除得干干净净。” 胡运明向记者介绍道。施肥、除草、防虫,每日每日往地里钻,不知不觉之中,这高粱也越长越高了。
与朝阳相辉映 浸染动人棕红
日复一日,在种植人精心呵护之下,不知究竟是哪一株最先开得头,引得那一片一片的糯红高粱都红了脸。这已经是七月中下旬了,高粱已长到了两米多高,一串串火红的高粱穗子从空中垂下,压弯了那细腰,像是羞答答低下头的少女,向着勤劳的庄稼人点头致谢。
高粱人终于等来了庄稼的成熟,该收割了。
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午时分,太阳火辣辣的,高粱叶子被晒得起卷子,胡运明走在两边都有高粱的田埂上,又没有一点风,简直闷热得浑身流汗,气也不容易透一口,拿着镰刀的胡大哥还是决定先回家休息。
天蒙蒙亮,胡大哥和妻子挑着箩筐,背着背篓出门了,在高粱地里,俩人时而伸手,时而弯腰,将饱满的高粱穗一穗一穗地割下来,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放入箩筐和背篓,周围都静悄悄的,偶尔传来附近别家高粱地的收割声,等到中午时分,高粱人不得不回家休息了,而这样的日子要整整持续二十多天。
除了收割,胡运明还得兼顾着将收割了的高粱打籽,把一颗颗饱满的高粱粒晒在自己院子里。过段时间还得去高粱地将高粱杆砍倒晒干,一捆捆扎好运送到自己家里,可以作柴火使用胡大哥告诉记者,高粱收回来之后至少还得晒上三个太阳,因为高粱质量也是评分估价的一大因素,所以每一步大家都要做好。庄稼人靠天吃饭,比较麻烦的就是遇上下雨,要冒着雨将晒着的高粱收回来。
将所有的高粱晒干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只是等待那一声吆喝声了。
看得见的变化 收获自然馈赠
“收红高粱了,收红高粱了。” 待大家陆续将高粱晒干,泸州老窖就会开始在各大农场收高粱,那棕红饱满的籽实将被收购入库,而后,在虔诚的酿酒人的手中,化作那甘醇美酒。
据了解,泸州老窖每年的收购价格会比市场上高出15%—30%,潘清友至今还记得第一年种植有机高粱,自家的收入就涨了不少:“我家以前也是种高粱的,我记得最高的时候才9毛钱,而我2006年,第一年种植泸州老窖有机高粱的时候,公司就给了我一块六一斤的价格,去年的时候,已经四块多一斤了,我家靠着种高粱还是赚了一些钱。”
记者在的潘清友家里看到,新修的楼房足有300多平,聊及这栋新房,潘大哥谦虚道:“没啥羡慕的,就是一个普通的房子,我有两个孙子,修大一点大家可以住在一起。”村里的人在一旁打趣,“看了你家,人人都想种高粱。”惹得大家直笑,被晒得黝黑的潘大哥也害羞的红了脸,直摆手说没有没有。
同样令人羡慕的还有胡运明,种了30多亩有机高粱的他每年去收购点交高粱时,自家的高粱都是最多的,这让胡大哥很是自豪:“每年我家的高粱都是附近最多的,那是很有成就感的,靠着这沉甸甸的高粱,每年我家都有7万多的收入,我家装修了房子,也陆续添了家电。”
与他们一样的还有很多,这几万的庄稼人靠着这一亩一亩的糯红高粱,生活越过越富足,在交出高粱的那一刻,属于高粱人的一年似乎就结束了,待下年春雨来到,分发种子,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七月流霞似火,长天酣沉如醉,泸州的高粱又红了!高粱生长的故事年年如此,却不曾有过乏味。一串串棕红如火的果实宣告着泸州老窖有机糯红高粱种植地的成果,象征着泸州老窖国窖人的赤诚之心。
已有0条评论